先有百度、華為、小米、蘋果等一眾科技大咖高調進軍造車圈,如今,汽車巨頭們也已難安現狀,紛紛籌劃跨界造起手機來。讓汽車企業與科技企業開始相互“滲透”、甚至互搶飯碗的,無疑是基于“軟件定義汽車”時代的加速到來。
無論是百度carlife還是蘋果carplay都早已深深“植入”日常汽車使用當中,還有正在崛起的華為鴻蒙OS,他們渴望進一步融入廣闊的汽車領域也是水到渠成。汽車企業進軍手機領域則更趨向于為自己的汽車產品做“配套”,提升用車體驗;也是出于維護自身地位的考量。
先有百度、華為、小米、蘋果等一眾科技大咖高調進軍造車圈,并引發廣泛關注和期待;如今,汽車巨頭們也已難安現狀,紛紛籌劃跨界造起手機來。
吉利進軍高端手機市場并收購魅族、蔚來挖角美圖手機總裁展開布局、特斯拉意欲造手機健全生態閉環……近來,又有一家企業或將加入這一戰局,在6月24日舉辦的上汽“智咖匯”上,上汽集團高管表示,正在策劃與一家手機廠商進行深度融合、協作,并將很快披露相關信息。
讓汽車企業與科技企業開始相互“滲透”、甚至互搶飯碗的,無疑是基于“軟件定義汽車”時代的加速到來。用手機遠程操控汽車發動、開啟空調、開鎖車門等早就是小兒科,更“高大上”的智能座艙、智能人機交互、自動駕駛等新詞匯已成為汽車產品新的宣傳點。
在如此趨勢中,汽車似乎已經成為了單純的硬件終端,為其賦予諸多智能互聯體驗的核心則是軟件,這也正是科技巨頭們的強項。
無論是百度carlife還是蘋果carplay都早已深深“植入”日常汽車使用當中,還有正在崛起的華為鴻蒙OS,他們渴望進一步融入廣闊的汽車領域也是水到渠成。同時,近年來 “造車新勢力”漸漸站穩腳跟,也讓跨界造車的新血液們看到了可能。
而面對科技巨頭“真刀真槍”地介入,汽車企業進軍手機領域就多少有些“底氣不足”。首先,不同于科技企業對汽車行業日益深入的參與,手機領域對于汽車企業的依賴卻是少之又少,導致汽車企業本就沒有造手機的核心基礎,更缺乏品牌根基。
同時,汽車企業造手機更多也不像是進軍新市場的商業行為,而是趨向于為自己的汽車產品做“配套”。蔚來創始人、董事長、CEO李斌就直言,“蔚來跨界造手機的出發點,就是想為蔚來車主帶來更好的車機互聯體驗。”由此,以蔚來目前累計僅20萬+輛的銷量來看,自然無法支撐起其在手機領域的規模突破。
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同樣是站在汽車的角度看手機。他認為,手機的快速迭代能夠實現更多創新成果的應用,并繼而轉導至汽車應用中,以此提高汽車智能度。
不止于此,汽車企業造手機或更是出于維護自身地位的考量。李書福強調,在未來移動互聯時代,手機與汽車是互聯互通的兩個終端,通過手機控制汽車已是趨勢,如果車企采用第三方手機或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自己造手機則可避免這種風險。
不可否認,隨著汽車新三化的深入,將催生更多新企業、新業態的誕生,跨界融合與競爭也將成為常態。未來,科技巨頭能否成為汽車領域的新霸主,亦或是傳統汽車企業能夠在創新探索中穩固地位,讓我們拭目以待。(中國經濟網記者 郭躍)
編輯: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