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成長社”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心前移
重慶:幫青少年治愈“不開心”
戴了一個新發卡,卻被同學笑話“臭美”——不久前,重慶市渝中區精一民族小學學生小辛剛到學校就悶悶不樂。
不過,她很快就調節好了心情。這名10歲女孩告訴自己,戴發卡是為了壓住碎發,不是“臭美”。她盡可能地想點開心事,不讓同學的話影響心情。
這是心理專家教給她的辦法。自去年秋季學期以來,重慶市12355青少年服務臺的兩位專家在精一民族小學開設了“心靈成長社”,教孩子們怎樣戰勝“不開心”。
如今,作為團重慶市委發起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公益項目,“心靈成長社”的試驗正在重慶市更多的學校、社區、青少年活動中心等場所開展實施,這根“小杠桿”撬動了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大格局”。
孩子們學會了治愈“不開心”
精一民族小學周邊老舊小區多,人口密集。學校負責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師劉維介紹,孩子們的家庭條件、成長環境千差萬別,其中來自低收入家庭、單親家庭的孩子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
“早晨在校門口迎接孩子上學時,常有孩子是哭著來的。”劉維說,希望幫助孩子們治愈“不開心”。在校門口看到哭著來上學的孩子,她總是把孩子拉到一邊聊天,聊著聊著孩子就笑了。但她也感到,一個人的力量太有限了。
去年9月,重慶市12355青少年服務臺心理專家李莉華和趙姝的加入,給這所學校提供了很大的支持。她們在學校開設了“心靈成長社”,幫助孩子們處理“不開心”。
通過繪畫、手工、音樂、戲劇等形式,混合隱喻故事和游戲,孩子們心中無法用語言表達的困惑、壓抑等情感,以另一種形式呈現出來,專家們借此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并向他們提供支持。
在活動中,小辛覺得老師們“仿佛不是老師,而是朋友”,她學會了不少治愈不開心的辦法,比如打布娃娃,還可以把煩惱寫在紙條上,然后撕掉。
小辛坦言,過去遇到委屈,有些事情又屬于自己的隱私,不方便跟媽媽說,只能忍著。但按照老師的方法做了之后,“心里非常爽快,煩惱就沒有了”。
試點一個學期后,無論從個案還是總體情況,劉維都看到了變化。在藝術表達環節,好幾個孩子早期的畫作顏色漆黑、線條凌亂,而現在,劉維看到了越來越多的明亮色彩,孩子們也能更好地接納自己和同學了。
不處理好日常的“不開心”,就可能演變為心理健康問題
在某種程度上,精一民族小學“心靈成長社”的試點,回應了2020年團重慶市委聯合西南大學心理學部組織的一項調查中所反映的普遍性問題。
那次調查覆蓋重慶市36個區(縣)的8萬余名青少年。調查發現,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初期主要表現為敏感、厭學、失落、狂躁等,容易被誤認為是普遍存在的青少年叛逆期表現。
李莉華說,對孩子們生活、學習中的“不開心”,如果不及時進行干預,會形成自我攻擊,回轉過來傷害自己,久而久之會演變為心理健康問題。
為此,上述調查建議,要通過12355青少年服務熱線等平臺,依托專家團隊,及時發現青少年心理問題隱患苗頭,為青少年提供心理疏導、壓力緩解等服務,防范化解青少年心理健康風險。
在精一民族小學,專家和老師們特意選擇四年級作為試點。他們認為,這個階段是小學生身心發展的轉折點,不處理好日常的“不開心”,就可能演變為心理健康問題,而如果能及時給予引導,將對未來產生正向的影響。
目前,“心靈成長社”已經作為重慶共青團“心·希望工程”青少年心理健康公益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重慶青基會向中國青基會爭取到130萬元項目資金,用于建設17個心靈成長驛站、開展包括“心靈成長社”項目在內的心靈成長類活動。
在項目資金的支持下,重慶實驗外國語學校升級了學校的心理輔導室,建成珀萊雅項目學校心靈成長驛站,有音樂放松椅、擁抱玩偶、測評系統等,整個空間被布置得溫馨而自然。
“這是同學們放松的地方。”該校心理教研室主任陳文靜說,同學們遇到煩惱、不順心的事,會主動前往心靈成長驛站,向老師尋求幫助,每周3次的心理輔導長期處于約滿狀態。
未雨綢繆,潛移默化地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
今年3月,團重慶市委印發《關于開展“心·希望工程”進一步維護青少年合法權益的實施方案》,在傳統的希望工程提供物質保障的基礎上,堅持“澆花澆根,育人育心”,聚焦青少年心靈培育、心智教育、心理健康等。
“心·希望工程”提出打造“實踐園”、組建“親友團”、建設“成長社”、繪制“心電圖”等工作規劃,把呵護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重心前移,探索青少年群體關心關愛新理念、新載體。
目前,重慶市6個區的14所學校試點啟動“心靈成長社”項目,在4個區確定了7個市級示范“實踐園”,“心·希望工程”試點工作已在重慶市全面鋪開實施。
重慶市12355青少年服務臺負責人林森介紹,傳統的心理咨詢室不足以滿足青少年日益變化的心理特點和需求,如果運用靈活多樣的形式,有助于青少年在自然放松的狀態下打開心結。
重慶網紅打卡地“十八梯”的司曙旅行空間,將親子溝通、心理疏導等活動與“十八梯”善果巷的善文化融合,設計了“十八梯善行記”實踐活動,由專業社會組織“尋闌社工”運營,以沉浸式角色扮演、研學體驗吸引青少年的參與。
“尋闌社工”負責人王利娟說,針對家庭親子矛盾給青少年帶來的心理問題,他們開展“親子心電圖”系列活動,創造父母與子女敞開心扉、傾述傾聽的機會,讓因缺乏溝通、陪伴導致的關系裂縫得到愈合。
在重慶市少年宮,“實踐園”以另一種形式存在。“蟲蟲特工隊”教孩子們制作動物標本,在“尋味百寶園”學習做泡菜,在千秋華服坊里可以體驗親手縫制美麗的華服……心理健康教育被融入了這些看似毫不相干的活動和課程之中。
“如果拿到了不喜歡的布料,要接受它,并做成自己喜歡的衣服。”在千秋華服坊,心理專家梅穎介紹說,這門課程表面看是手工課,其實是要讓孩子們懂得“要什么—做什么—得什么”。
林森表示,“心·希望工程”是系統工程,一方面內部要融合,統籌推進“實踐園”“成長社”“心電圖”“親友團”等相互配合、相互促進;另一方面外部要聯動,建立共青團主導、多元參與、合作共贏的工作格局,讓優質服務惠及更多青少年。
編輯:陽